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,景泰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关爱服务活动,广大党员干部践行“双报到”服务机制,主动下沉社区村社,着力解决居民群众特别是“一老一小”实际问题,将党的关怀化作一桩桩解忧纾困的暖心实事,用实际行动擦亮党员先锋本色,畅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喜泉镇余梁村村民朱延义为肢体二级残疾,长期卧床,父亲负责日常照料,生活面临诸多不便。县残联结对帮扶干部带着慰问物资来到他家,详细询问其身体状况、政策落实情况,并依据前期掌握的需求清单,为他适配了新的助行器。
朱延义父亲 朱昌德:每年什么节日都来,来就拿着吃的,什么都给我们照顾到。你看,卫生间给我们也修好,助听器,还有轮椅车,真正想得周到,比我们的亲人还亲,有了党和政府的照顾,真正的我们啥都享受上了。
景泰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宣传落实各项政策,以细致入微的帮扶,逢年过节的暖心探望,解决了众多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。这种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关怀,生动展现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赤诚初心。
景泰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尚天军:作为党员,就是要成为困难群众的“主心骨”。结对帮扶,不仅要“结”出责任,更要“帮”到实处。对朱延义这样的重度残疾人,我们坚持“一户一策”精准对接生活照料、辅具适配、心理疏导等需求,确保政策红利和关怀温暖真正落到他们心坎上,兜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线。
寺滩乡寺滩村村民于宗雄长期受腰腿疼痛困扰,妻子智力稍弱,生活困难。县民政局结对帮扶干部来到他家,送来了米、油等生活物资,并与他们深入交谈,详细了解身体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,同时宣传养老服务项目,并积极联系社会力量进行救助。
寺滩乡寺滩村村民 于宗雄:党和政府好,冬夏衣服也给、煤也给、油也给、米也给,啥都给。
一双鞋、一袋米、一份助学金……细微之处映照为民初心。景泰县广大党员干部以脚步丈量民情,以行动践行誓言,在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的生动实践中,将“双报到”机制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强劲动力,推动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成为鱼水深情的“最美零距离”。
记者:闫玉龙
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,景泰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关爱服务活动,广大党员干部践行“双报到”服务机制,主动下沉社区村社,着力解决居民群众特别是“一老一小”实际问题,将党的关怀化作一桩桩解忧纾困的暖心实事,用实际行动擦亮党员先锋本色,畅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喜泉镇余梁村村民朱延义为肢体二级残疾,长期卧床,父亲负责日常照料,生活面临诸多不便。县残联结对帮扶干部带着慰问物资来到他家,详细询问其身体状况、政策落实情况,并依据前期掌握的需求清单,为他适配了新的助行器。
朱延义父亲 朱昌德:每年什么节日都来,来就拿着吃的,什么都给我们照顾到。你看,卫生间给我们也修好,助听器,还有轮椅车,真正想得周到,比我们的亲人还亲,有了党和政府的照顾,真正的我们啥都享受上了。
景泰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宣传落实各项政策,以细致入微的帮扶,逢年过节的暖心探望,解决了众多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。这种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关怀,生动展现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赤诚初心。
景泰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尚天军:作为党员,就是要成为困难群众的“主心骨”。结对帮扶,不仅要“结”出责任,更要“帮”到实处。对朱延义这样的重度残疾人,我们坚持“一户一策”精准对接生活照料、辅具适配、心理疏导等需求,确保政策红利和关怀温暖真正落到他们心坎上,兜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线。
寺滩乡寺滩村村民于宗雄长期受腰腿疼痛困扰,妻子智力稍弱,生活困难。县民政局结对帮扶干部来到他家,送来了米、油等生活物资,并与他们深入交谈,详细了解身体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,同时宣传养老服务项目,并积极联系社会力量进行救助。
寺滩乡寺滩村村民 于宗雄:党和政府好,冬夏衣服也给、煤也给、油也给、米也给,啥都给。
一双鞋、一袋米、一份助学金……细微之处映照为民初心。景泰县广大党员干部以脚步丈量民情,以行动践行誓言,在“结对帮扶·爱心甘肃”的生动实践中,将“双报到”机制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强劲动力,推动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成为鱼水深情的“最美零距离”。
记者:闫玉龙